今年夏天,我没有选择继续待在炎热的广州,而是搭上了前往旧金山的航班,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参加了夏校。从我开始了解美国高校以来,UCB就是我心目中的学术殿堂,我没有想到,我能在大二的尾声加入Cal这个大家庭,进入全球最顶级的公立大学进行学术交流。
在这一个半月里,我试过在宿舍楼的自习室里写essay写到凌晨两点,也试过在旧金山的Lands end悠闲地吹着海风,看着飞翔的海鸥和远处的金门大桥;见过三藩市的落日,也见伯克利的日出。接下来我想从三个角度分享一下这六周的经历。
学习
“只有疯狂的人才会选择上夏校。”我现在非常认同这个说法,还没从期末考试中缓过劲来,紧张的夏季学期又开始了——周一到周四连续四天的课时,加上作业量和阅读量,绝对不逊于春秋季学期。选择参加夏校的人一定都是爱学习的人,和我同班的同学既有高中生,也有头发已经花白的老人家。不得不承认的是伯克利的学术氛围绝对是顶级的,和充满求知欲的人在一起总是可以让我感觉到充满活力。尽管学术压力是肯定存在的,我还是觉得每天最快乐的时光就是在校园里的时光。白天一个人走在阳光洒满的校园里看着人来人往,走在校道上奔向下一个目的地;晚上在图书馆的学生自习室阅读老师提供的材料,写作。这种满足感是无法用言语形容的。
作为商科专业的学生,尽管向往哈斯商学院的课程,但是我更想把这次学习机会当作一次尝试,所以我选择了一门和商科毫无关系的课程——新闻学。很感激的是遇到了Koci,他总是可以用简单易懂的方式,让我们理解复杂的社会现象以及问题背后的内在逻辑。
这6周的课程也是由浅入深,从第一周介绍社交媒体的运作和运营,到后续分析新闻文体,验证信息来源和确认真实性,再回到社交媒体上来,毫无专业背景的我学起来也不算吃力。尽管这门课需要大量的时间在阅读资料上,我也丝毫不觉枯燥。现在想归因于兴趣使然。
另外一门课是后三周才开始的学术读写,后三周的工作量比前三周翻了不止一倍,最辛苦的时候是每天都要读一章关于语言学的论文,凌晨两点入睡也成为了我后三周的常态。
在美国的42天,每天醒来第一件事就是查看校内邮箱,睡前最好一件事是查看一遍calendar生怕漏掉任何的作业和通知。人忙碌起来才发现时间过得这么快,到夏季学期结束了才发现,原来我已经完成了这么多任务和作业。
项目结束还没有几天,老师们已经把成绩公布出来了。说实话,能够拿到两个A+的成绩对我来说实属意外,只能感谢3月份选课的自己实在是慧眼识珠,选择了两门最适合我的课程。也正是因为兴趣,和对未知领域的求知欲,才支撑下来这六周的高强度学习。
交流
交流并不是我最担心的问题,作为外国语大学的学生,在国内也经常处于外语环境,日常的交流对我来说障碍是比较小的。
但是涉及到专业领域,我才意识到我和本地学生的差距,每次参加discussion的时候都觉得十分词穷。加上在国内快节奏的教学方式,我不爱在课堂上提问发言,每每看到本地学生积极踊跃地和教授交流,我总会感觉有些失落。后来当对课程有些了解后,有了知识背景的支撑,我发言的次数也越来越多了。其实美国本地的人对语言的包容性很大,即使我的英语还不算熟练,老师同学们也会耐心地听完我的想法,并给予我积极的反馈。伯克利尊重每一种声音,不论是多么简单的问题,多么朴素的想法,都会得到重视,这是我在交流上最感激的一点。
出了学校也是一样,我发现大多数美国人都热爱交流,很多情况下只要我让别人感觉到我有一定的英语能力,他们都愿意与我搭话。我特别记得那次在学校对面的书店买明信片,书店的老板很幽默人也很亲切,原来他们真正重视的永远不是我们语言是否标准,而是语言所承载的想法。这是我此行对英语最大的感悟。
周末
和很多学霸相比,我这次来更像是旅游了。好在我的舍友也是爱玩的人,出行也不算寂寞。这六周我也去了不少地方:在lands end吹海风,去联合广场看各种当地音乐家现场演奏还有从远处眺望金门大桥。
整理完行李了之后我打开电脑,保存了两位老师推荐的所有书目,将各大报社网站上老师推荐的文章保存为PDF格式,下载到了手机上,试图留下更多记忆。我不是一个好的记录者,更多的时候我只是作为旅程的享受者,也很后悔没有留下更多的照片、视频作为回忆。
这次伯克利之行有太多感动:有被课程老师和带队老师鼓励的感动;有自己阅读书籍的感动;有和外国同学们交流时共鸣的感动;也有收到双A+成绩单时的感动。
“The greatest threat to success is not failure but boredom.” 那就让自己忙碌起来吧。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