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感想评价 / 16级沈学长(阿德莱德)

16级沈学长(阿德莱德)

初到阿德莱德,或许会被南澳的异国风情所吸引,但是前几天的激情过后,随着内心逐渐沉淀下来,我才慢慢感受到,街头巷尾里氤氲的文化气息才是游学十四日最动人心魂的弦音。

寄宿生活和情感品味

我的寄宿处在静谧的小湖边,夜里湖水伴着月光泛起涟漪,我每日回家总愿在这里流连。沿湖前行,走过木桥,在几棵棕榈树背后的一栋别墅就到了目的地。我的寄宿家庭 Linda 很和蔼的,她的口音带着一丝沙哑,像风吹过砂砾的声音。在来前我们已经有过几番通信,她告诉我的家里养着的凶猛的猫,然而到家一看不仅不可恶,反而温柔可爱,蜷曲着尾巴,总是 温顺地躺在Linda的床上。她的朋友Berry是一个粗壮而憨厚的退伍兵,机场里是他开着车来接我的,他开的玩笑并不好笑,但总能凭借着夸张的动作博得听者一笑。他们俩在我的寄宿生活中是主角。

最初时的交流几乎是困难的,我在脑海里苦苦搜寻英语辞藻,努力连缀起各个词语,有时甚至需要借助翻译软件,我有时担心 Linda 会不会被我的唐突的语句惹恼。然而 Linda 并没有表现出任何不耐烦,仔细地倾听着;当她需要将寄宿的注意事项告知我时,她会放慢语速,直到将每一件琐碎的小事都向我解释清楚为止,比如坐哪辆列车上学、要去哪办学生卡等等。受益于此,我从未错过任何一趟班车。挣扎期过后,我的英语慢慢上了路,沟通也就方便不少。在阿德莱德,我能流利地用英语与人交谈,得益于 Linda 的帮助。

Linda 的厨艺极佳,第一天晚上的番茄炒蛋就满足了我的味蕾,以后的每一天都变着花样给我做菜,有时还会教我一两道菜。早起后她会把我的午饭塞进袋子,放在餐桌上,其间有肉卷、巧克力棒和饼干这些主食,也有小番茄、猕猴桃等水果,肉卷是她亲手做的,精致而美味。

Linda 许诺要带我游遍全城:我们抵达过 Mount Lofty 的山顶,那时正值深夜,星辰高悬,巨大的灯塔投射出白晶晶的光,俯瞰灯光下的阿德莱德,就像一绺璀璨的珠宝,系在绿地、山峦和海洋之中,Linda 热情地将学校的位置指给我看,她的卷发在黑夜中闪亮;我们在树杈上寻访到贪吃的考拉母子,Linda 伸出手臂把考拉指给我看;我们一起游览野生动物园,Berry 向我示范喂骆驼,而当我尝试时却被骆驼舔了一手的口水,狼狈地甩掉了大半的干粮;我们在沙滩里吃烤鱼,不料风沙大作,垫着的毛毯被海风掀起,我和 Linda 只好逃到沙丘背风面,一边裹着毯子抵抗寒风,一边品尝着鱼肉⋯⋯

在纸笔间领略人文的魅力

在阿德莱德的课程中我收获到一份新的学习体验,这不仅仅局限于教室的一亩三分地,而是将学习的场地扩展到整个城市、将学习的内容延伸到游学生活的方方面面。课堂上,教师传授的知识不仅包含英语语法、词汇、写作和听力技巧,也涉及澳大利亚历史、人口、政治等等方面的内容,这是一场风味十足的文化之旅。

如果单单只是“学”这些却也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然而阿德莱德大学还有新招——实地考察和采访调查。

令我印象最深的一次实地考察是关于雕塑的,我们组拿到一张关于rundlemall 街道雕塑的问卷。由于问卷考查到雕塑的历史缘起,大家或是忙不迭地打开手机搜索资料,或是在雕塑旁边的石刻上搜寻蛛丝马迹。一时间,趴在商店玻璃上奋笔疾书的,按着手机苦苦搜寻的,围在碑刻前面咀嚼英文的,构成一幅别致的画面。我们从青绿色喷泉的四个狮子头喷水口开始找起,寻访到四只形态各异的铜猪,仰视过架在商店表面的巨型人像,并最终在路口的巧克力店完美地画上了句号。有不少同学为雕塑之美感染,情不自禁地在雕塑前拍照留念。

此外还包括有关于当地餐厅、移民馆和博物馆的问卷。在一轮轮的搜寻中,我们徜徉在晌午的阳光下,在颠簸的大斜坡中拾级而上,经过悬挂着琳琅满目的商品的小店,在街巷尽头的小酒馆里驻足询问;我们摆弄过博物馆里的物什,浏览过展示柜里陈列的文物,靠着玻璃奋笔疾书做下笔记,甚至费力寻觅一个两千年前的木乃伊、找一条两层楼长的大墨鱼⋯⋯

这样的学习经历对我而言是崭新的,它在我的脑海里灌入了新的思想,即书本不是知识的唯一来源,经院式崇拜书本的学习方式比如死记硬背不是最佳的学习方式,知识来自生活,只有在生活中学习、融入不同的文化、见识宽广的天地,这种学习才是最有效的。

而调查采访则给了我最大的感触。我们组的课题是阿德莱德人的饮食习惯,穿行在人来人往的街道上,我们努力寻找着采访对象,迟迟不敢发问,担心被对方拒绝,也担心无法用英语与对方交流。我鼓起勇气,找到了一位白发的老人家提问,老人认真而友好,转过头同我聊起了他的一日三餐。后来我们并没有遇到什么挫折,就完成了资料搜集——这让我明白,只要敢于开口,对方就会乐意回答你。

更具挑战性的是制作图表、进行汇报的环节,我们组的分工合作并不那么顺利,并在时间把控上犯了错误,以至于最后只画了一部分。当其它组都圆满完成汇报时,我们惭愧地红着脸、低下头,不知道该如何收拾残残局,然而当看到老师脸上绽放的笑容时,我们似乎又恢复了自信,努力将调查内容介绍给大家,最终博得了所有人的掌声。

在课外活动中放飞自我

听闻要参加晚会、还要跳舞是在前一天傍晚,Linda 谈到 bushdance 的时候带给我的是一阵惊愕。跳舞吗,这真是天方夜谭!对于一个整日沉浸在题海的学生而言,作为社交技能之一的跳舞从来就是一个陌生词汇。我想象着电影镜头中的牵手、扭腰和脚步,那种高难度的东西是我们能学会的吗,想到这里顿时感受到些许压力。但 Linda 很快扑灭了我心中的疑虑之火,她说,这个丛林舞蹈步法都是最简单的,没有什么可怕的,并祝愿我能够享受这一时光。

那天晚会,学生们都聚集在舞台前,手拉手围成一个大圈,等待着舞蹈老师的发号施令。那时才知道这个舞蹈的动作并没有那么复杂,顶多就是迈步和绕圈和拍掌,一上手就能学会。我怀着高昂的兴致投入到舞蹈之中,看到旁边 Linda正端着手机朝我拍照,我冲她自信地微笑,她随即摆出一个大拇指。

丛林舞蹈的第二个环节是随机搭配舞伴的,据 Linda 说,一旦没有舞伴不要站住,而要往前走,一般来说能够有女舞伴,然而也有可能是男生。然而实际上,我没有在舞蹈时间错失任何一位舞伴。在短短时间中制造氛围相互认识,我想这是这支舞的意义。我的舞伴除了同行的朋友,也有来自韩国,更有一位身高不超过一米的白人小女孩,看起来只有六七岁。她羞涩地搭上我的手,还得需要我稍稍蹲下身子迁就她,这让我尴尬地像《格列夫游记》里意外闯入小人国的不速之客。小女孩或是因为前几支舞太尽兴了,此时疲倦地挪不开步,不一会儿就被大人带走了。

到第三支舞的时候连 Linda 都兴冲冲地加入到舞者之列,她骄傲地对我说,她年轻时是这支舞的行家。她灵活地敞开肥硕的腿脚,活像一只快乐的企鹅。最后这支舞是最费力的,未过一晌就起了一身热汗。当发现 Linda 仍在舞动着,浑然不像是将近退休的妇女,我不禁为这种澳大利亚人与生俱来的活力而惊叹。中国有句古话,“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紧张与舒缓,学习与娱乐,本就是一体之两面,是相互补充和相互促进的。舞会作为一项娱乐活动,舒缓了学习中高度绷紧的神经,解放了因长时间专注而僵硬的四肢,它对我来说更是一种新的体验,一次新的尝试,是在中国的大学里所罕见的,因而我更加珍惜,也更为怀念。

在忙碌的生活中,我们要找到放飞自我的快事,那么才会发觉生命的可贵。幸运的是,澳大利亚的游学给我的人生带来了这种愉悦,因而我感谢有这次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