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国好好加油,期待在伯克利再次相遇。”加州之行,恍若如梦,在final结束,匆忙告别后,满怀不舍回国了。
Cognitive Science 和Digital Humanities 是我这次选的两门课,周一至周四每天各2h,课表不算满。但是,workload也不小。DH instructor Jonathon:“For I am an English Ph.D, reading one tenth of book a day is nothing.”而对于一个英语并不很好的国际生而言,阅读材料每天可能会花费数小时。深切地感受到了托福对英语学术场景的高度还原。Berkeley的课堂氛围和国内也很不一样,课堂互动特别活跃,学生遇到疑惑可以随时打断老师,老师提问学生也积极主动地回答。同学都非常专注,不时在本子或电脑上做着笔记,即便在后排,也是如此。而国内课堂的后排…… 除了课堂,课外的工作其实才是最繁杂但却最能让人进步的阶段。基本上每一节课后老师都会布置很多作业,这些作业算不上很难,但却很考验人的自学能力,大部分作业都需要学生在图书馆查阅很多书籍或者在网上查很多材料才能完成,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总能在媒体上看到国外的图书馆到了大半夜还是灯火通明。我自己在完成平时论文的时候也是花了好大的功夫,而且老师告诉我们因为这是暑校,比正常学期的作业量已经要少很多了,我都很难想象这么一所优秀的大学的学生所承受的课程压力。Office hour是和老师单独交流的好时间,由于课程时间安排的原因,老师安排的office hour恰好都和另一门课冲突了。但是可以by appointment,于是找了个上午,和老师聊了一会,问了几个问题,改了一下论文,最后送了个小礼物,老师就认识了。后来,在课堂上活跃了一点,发挥出自己的优势,就给老师留下了印象。最后,两门课一个A,一个B+,还有一封推荐信。
湾区的生活可以说是非常惬意了。气候温和,环境宜人。伯克利像一座动物园,在校园中看到松鼠是常事,有时还能碰见鹿,据说在后山还能碰见狮子。可爱的小松鼠给我们的校园生活带来了诸多的乐趣。毫无疑问的是,某种程度上,这样的景象反映的是这个校园对于动物的真正关爱,更深层反映的是这个国家对于动物保护的态度。事实上,这里的动物是真的不怕人的,每当我走过乌鸦的身旁时,它们只是振臂一挥,然后落到离起飞点半米的位置,丝毫没有表现出对人类的恐惧,而这里的松鼠们,时不时的还会冲着人们耀武扬威,所以,倘若你是一个动物爱好者,这里一定是一个不错的去处。每至日落时分,坐在宿舍的窗边,望着sunset思考人生,不由心生吾复何求之感。周末闲暇也能四处逛逛,近的到Big C俯瞰Berkeley,到海边瞭望太平洋,远的到LA逛Hollywood,到硅谷看巨头,有事没事还能坐免费的F线到SF吃好吃的,娱乐活动也非常丰富,有射击,潜水,跳伞……
社交在美国是必修课,以至于native 看起来都很nice。在路上遇到陌生人微笑示意,有事没事“Have a good day!”,常把Thank you 挂在嘴边…… 美国作为一个年轻发达的国家,又拥有大量的移民,不同文化与观念的冲击使得美国人对陌生事物的包容程度是很高的。相反,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泱泱历史的大国,儒家思想与明哲保身的观念早已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根深蒂固,大多数人更愿意将关注点放在自己的事情上。但这不意味着我们不乐于帮助他人,我在国内向陌生人求助也总能得到善意的回应,我觉得我们只是不擅长于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且不愿意去主动和陌生人接触。这可能是我们值得学习和思考的地方了。在Berkeley认识了不少有趣的朋友,有同修三个学位还做RA的freshman,还有手捏一打SCI社交能力还很强的学长…… 走在Berkeley校园里,说不准遇到的哪个就是诺贝尔奖得主,甚至有诺贝尔奖得主专用停车位。
虽然我目前的英语在留学生中并不算好,但是还是能基本理解native的意思,发现了许多有趣的表达方式。一次我被忘了带钥匙被Locked-out打电话给on-duty RA,RA告诉我“text me your name and room number ”我想了许久,我听错了吗,text?test?Texas?然而并没有text 在此处表发送文本信息,text也可以是个动词。英语不只是TOEFL和GRE,要学的东西还很多。
这里不同的生活与学习环境让我对这个充满古朴书卷气息的大学有了更深的了解,对美国的高等教育也有了一定的认识。绝大多数的中国学校会用大门和围墙或围栏把校园和周边的建筑间隔开来,而UCB的校园却是隐匿在伯克利这座小镇中。校园的建筑风格多样,却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我最喜欢的东亚图书馆带着几分中国风的古色古香,甚至可以在图书馆里看到很多中文图书,倍感亲切。每天穿梭于金发碧眼的美国人中间,同他们一同上课,他们的聪明和较强的动手能力,让我对这个学校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态度有了很大的好奇心。除此之外,这个学校在教辅方面也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很多便利,学校想到了学生所需要的一切,例如在教学楼里有多个买食品的地方,满足学生长时间上课,课间休息时吃面包喝咖啡的愿望。整个教学楼里面都是无线Wi-Fi覆盖,学生可以随时上网查一些资讯。学生可以借用图书馆的电脑,显示屏等,各种资源。在一次我的电脑送修之后,图书馆的电脑就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在Berkeley还有一点,尽管当你走在路上时,旁边驶过的都是飞驰而过的各种车辆,但当你路过路口时,无论是否有红绿灯,当然这些情况也可以分开来谈,当你路过的是有红绿灯的路口时,毫无疑问,至少闯红绿灯的车子这些天我还没有遇到,基本上都是闯灯的行人,即便如此,司机们也都会停下来示意行人先过,之后再挂挡离去;而倘若是没有挂灯的十字路口,那景象就更有趣了,只要有行人踏上了斑马线,四方的来车都会停下来,示意行人先行。
“What do you think is the larges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America and China?”,一天在Crossroads Dining Hall和一个从未到过中国的ABC朋友聊天,他问我。我稍想了一会儿,用了一个不那么恰当的词语回答,“May be policy.” 原谅我糟糕的英语,其实我想说的是,意识形态。不是特指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而是不同制度下产生的人们不同的思考方式。比如,中国崇尚大一统,美国注重多样化,不是说孰优孰劣,正如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经济一般,可以相互借鉴,各取所长。前Berkeley校长田长霖曾道:“Be an American. Be a Chinese.” 于一个留美中国学生而言,做到兼容并济应该是不断追求的信条吧。
在写下这篇心得时,过去的那一个半月仿佛又在我脑海中重新经历了一遍,体验一下异国风情真的是一个很宝贵的经历。还是要感谢SAS的老师们对我的帮助,这段经历不仅让我开拓了视野,学到了丰富的专业知识,让我看到了美国能成为一个世界第一大国的底蕴与原因,也让我看到我国与美国的差距是显著存在的。我意识到虽然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一的经济体,但这艘正在前进的航空母舰身上,仍有着需要填补的漏水口与需要装备的武器。我渴望着在不久的将来,参加工作的我可以将自己的一身所学献给这艘新兴的航母,成为她的燃料,使她在这发展的航线上奋勇争先,永不停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