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暑假,我有幸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交流Session E的机会。能去这样一所国际知名的优秀学校学习是我莫大的荣幸,在此我要真心地感谢SAS的老师们在我材料准备与递交申请时所给予的帮助。
在来美国之前,我在脑海中想象过无数次这个国家会是什么样子,尽管与美国相关的新闻总是层出不穷的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但我对这个国家的了解依旧流于表面。美国人爱吃什么样的食物?他们真的枪支泛滥吗?他们种族歧视真的很严重吗?当我坐在飞往旧金山的飞机上时,这些问题在我脑海中翻来覆去。当我真正在伯克利学习了三周,体验了近一个月的美式生活后,我想我应该有资格动笔写下这篇心得体会,通过我自己的亲身体会来总结一下中美差异。
生活篇
也许是作为男生,适应性较强。刚下飞机,对于周遭一切事物都充斥着兴奋与探索欲。由于我与另一名同学提前一天抵达,故需提前在旧金山逗留一夜一白天。过关过程不算繁琐,两个通道:居民通道,非居民通道。大致排队半小时到一小时,接受入境审查官一个简短面试,如实回答便可领取行李正式踏入美国这一不同国体不同文化的“陌生”国度。
来时听说在美国当地没有车等于断了手脚,且打车费极贵,并为了在这有限时间里,能走马观花的大致观览一下旧金山这座城市,我计划租一天车。坐机场air line(类似轻轨)五分钟便能到rental center。很方便,手续较简单,且是我落地第一次和当地人打照面。第一次在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与当地人交流,惊异的发觉自己口语还蛮不错,你一句我一句的事情还是谈成了,学了这么久英语第一次学以致用(故建议大家出去时要敢于开口,乐于开口。所谓练习口语都是次要,主要有助于快速融入当地语言环境生活氛围)。
关于公共交通,有世界相通的公共巴士,以及旧金山特有的湾区捷运系统:Bart。就读UCB的同学们有一项福利,学校给每个学生配备的clipper卡(下图)坐伯克利本地公交都不需要钱(当然出了伯克利就不能享受免费了),对出行有需求的同学还可以下载一个叫“CalTransit”的App,里面可以看到各种在伯克利交通方式的信息。不过工作日学习期间活动范围较小,一般不会用到公共交通。
不习惯当地饮食对于初来乍到的留学生是正常现象。美国饮食万物皆可加黄油,故所有食物吃起来都很油腻,而且没有米饭作为主食。但在伯克利有个神奇的现象,那就是川菜馆极多,且味道相对正宗,分量足。在一家名为“古月飘香”的川菜馆,还打出对老板说重庆话,打九折的揽客招牌,这令人在大洋彼岸也有身处家乡的温馨感受。我们秉承短期出来一趟那就不必为难自己原则,于是顿顿川菜馆。然而当地的饮食消费水平是极高的,以各个川菜馆为例,一餐下来人均18美元。学校食堂相对便宜,是自助餐形式,12美元即可进入。但西式食物如披萨面包你是不太能长久作为主食的,不过食堂早餐的营养分配还是十分合理的,个人予以好评。在美国当地生活要特别注意他们的小费文化,这不是我们想象中每次消费完了5刀10刀凭个人意向选择打赏。而是在每次消费结束后,小票上会有小费占总消费占比15%20%25%三个选项的选择,自己勾圈决定,然后从你信用卡中自动扣除。这机制可以说是十分的让人肉痛了。
伯克利当地宿舍环境无可挑剔。美国高校学生住宿安排跟国内机制区别较大,国内是在校园内专门修筑宿舍楼,国外则是在学校周边以学校名义包办公寓楼。公寓楼的条件更好是必然的。宿舍内部为两室一厅独卫的结构,每间卧室三张床且附带衣帽间,餐具、灶台、冰箱、微波炉、烤箱、洗碗机一应俱全。每层楼有专门的洗衣房与垃圾处理处,对于将来有意向参加该项目的同学们,宿舍问题是大可心安的,整体来说是方便愉悦的住宿体验。加州分旱季和雨季,旱季差不多维持9个多月,白天是看不到一片云的,更别想它滴落一滴雨。昼夜温差大,晚上甚至有些冷。白天太阳直射,皮肤有灼烧感,林荫处较凉快体感温度约28度左右。而且美国人是不打遮太阳伞的,白人都以小麦色为美,我看到有些人甚至在家门前有太阳直射的地方就躺着晒太阳了。校园硬件设施世界领先这不需我过多阐述,哪怕我用文字正常描绘,也容易给人过度吹捧之嫌。所以我建议同学们努力学习达到项目申请标准,来这边亲自体验!我只简单的说几点:伯克利全校有大大小小38个图书馆,这是全美第一的水平。大部分图书馆里面都有自动打印机、自动扫描机、订书机、打孔机等设备。对打印量有一定需求的同学可以就近找一个图书馆打印,相比于在Telegram的打印店会方便许多。关于自习,伯克利有海量的可供自习的地方,据我不算全面的经历来推荐的话,比较喜欢轻松氛围的同学可以去Moffitt Library,比较喜欢古典风的可以去Doe Memorial Library,喜欢安静的还可以蹭蹭Haas商学院的图书馆和自习室。总之,关于在UCB学习的环境条件,是那种能自然而然地刺激你为之发奋努力的美好存在。
教育篇
UCB课堂学习氛围严谨,老师要求每人写名牌。他会记住你,并不时抛出一个问题,措不及防地点出你的名字。类似国内中学时期上课性质,要求每一名学生跟进课堂节奏,上课眼神稍显涣散,老师便会向你提问以测试是否走神。称得上是十分严格的课堂体验了。严肃不失活泼,类似中学曾经你又爱有怕的那位老师:爱是因为良好的课堂体验,丰富的知识讲授,幽默的语言风格;怕是严格的听课质量要求,语言能力不够且语言水平有限的同学,若稍有走神回答不出来问题。教授凌厉的眼神会让你压力倍增,并在接下来的课堂高度紧绷以集中注意力。
UCB的教授原则性极强。讲人情,但规则大于一切。我在行课三天后,add了一门人类学院的Human Rights的课程,并在课间向老师交流了我对他的文章有所研究,并表达对他学术成就的敬仰之情,以及能够上这门课是本人长期以来的心愿。(与美国教授交流要有技巧性,对教授的学术成就要有所研究了解。这样助于你们交流的深入性,并展现出了你诚挚的态度。辅以对其学术观点的肯定以及一部分自我见解,教授必然对你印象深刻且良好了)当时老师对我给的理由很满意,并表示欢迎加入他的课堂。但是,他当时反复向我强调的是,如若我对成绩结果十分在意,那就建议我不要选择add他的课,因为已经行课3天,意味着我缺勤了三天的课时,考勤将反映在我的最终成绩里。对此我反复表示了我会通过中国人传统的勤奋努力补全三天课堂知识。教授表示对我缺席3天课堂动机并非本愿的理解,告知我可以通过积极回答问题来拔高成绩,但是成绩回受影响是不容改变的既定事实(原则性可以说是非常强了)。
教授很乐意与你交流,并把课堂互动视作你成绩评定的一部分。 相比于国内你听我讲的填鸭式教学方法,美国教育形式更倾向于引导学生去学习,激发学生的自我思想。正是因为这样,老师需要看见同学上课举手发言,当然,在周遭同学都很优秀的氛围下,大家都很积极主动的举手发言。说到周围同学,参加伯克利夏校的国内同学大多来自各个985院校。比如我在哈斯商学院修的“竞争策略”课上,同学结构大致为20个人,两位英国同学,一位德国同学,一位来自UCLA的华裔,其余同学都来自国内。国内的同学又以中山大学,南京大学和北邮的同学为主,所谓双非院校仅我一人。虽明显感受到大家数学基础更为扎实,但我也通过积极的课堂互动刷足“存在感”。在外听到别人对母校的称誉,不得不说让我有种由内而外的愉悦(膨胀)。我也暗地的带着为母校颜面添彩的一点小心思牟足了劲参与学习。
回到对美式教学的体验,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在竞争策略(Competitive Strategy)的课上,当老师说到大数据的调查方法的优劣时,我直接将自己在学校举办的“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里,通过物联网实现垃圾从分类到回收的产业信息化升级的观点提出来。教授对此研究方向感到新颖,直接走下讲台与大家近距离沟通。这一个举动直接使得一堂课仿佛变成了一堂讨论会,同学们也此起彼伏地提出自己对于这方面的看法。整个讨论持续了大概有四十分钟,大家都在交换着自己的意见,畅所欲言。那课堂景象,让我真正看到: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除了课堂上的引导,课外的工作其实才是最繁杂但却最能让人进步的阶段。基本上每一节课后老师都会布置很多作业,这些作业算不上很难,但却很考验人的自学能力,大部分作业都需要学生在图书馆查阅很多书籍或者在网上查很多材料才能完成,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总能在媒体上看到国外的图书馆到了大半夜还是灯火通明。我自己在完成平时论文的时候也是花了好大的功夫,而且老师告诉我们因为这是暑校,比正常学期的作业量已经要少很多了,我都很难想象这么一所优秀的大学的学生所承受的课程压力。为此大部分老师都会有一个一周一次的‘office hour’,虽然叫这个名字,但老师们都会把地点选在咖啡馆这样氛围轻松的地方,这段时间就是用来专门解决学生的问题和疑惑的,比起国内一下课就看不到老师的踪影,亦或是同学们课下无主动寻求老师帮助答疑的习惯与氛围,我觉得这个制度很值得我们学习。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我觉得就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我的老师们基本上都没有和我保持很严格的师生关系,我们之间在课后就和朋友一样,会叫我们的昵称,或给我们编英文绰号,我们也可以直接叫他们的昵称或者名字,他们不会觉得这样有任何的不尊重。
除此之外,不能因为良好的课堂氛围,就忽视了美国高校严峻的竞争机制与学习强度。我们我们可以通过两幅图来感受下当地学生的真情实感:
看到这两个校内涂鸦后,我的第一反应就是,也许该做好三周吃苦的准备了。Optional 就意味着有的人坚持了下来,有的人却放弃了,这也许就是UCB培养一个又一个杰出人才的原因,因为他们都选择了苦难和痛苦,只有这样才能磨炼自己的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