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校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是加州大学系统内最年轻的分校之一,位于圣迭戈市拉霍亚地区。UCSD只有50多年的历史,不过它的学术水平却不容小觑。根据2015QS世界大学专业排名,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的药学、生命科学、数学、经济学、传媒学、计算机科学均位居世界前30。除此之外,物理学、天文学、化学、哲学也稳定保持在世界前50的水平;从综合排名来看,2015年至2017年,USCD在各大世界大学官方排行榜单中稳居前40位,被誉为公立常春藤中的顶尖者。 临海的校园占地面积十分大,随处可见骑车和滑滑板穿梭的学生,选课时稍不留意就可能使自己需要在课与课之间花20分钟横穿大半个校园。 UCSD建校时间相对较短,建筑呈现出强烈的现代化风格。最有名的是Geisel Library, 是盗梦空间中雪地堡垒的原型,图书馆内部设施一应俱全,24小时开放,夜里也灯火通明。
- 教学
学习期间,我注册了三门课程,一共12学分,分别是LTEA120B Taiwan Films and Youth Subculture(东亚文学系120B 台湾电影与青少年亚文化), POLI130B Politics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政治科学系130B 中国政治), PSYC6 General Psychology: Social Foundations(心理学系6 普通心理学:社会基础),同时我还旁听过一些其他课程,比如PHIL1 Introduction to Philosophy(哲学系1 哲学导论), PHIL12 Scientific Reasoning(哲学系12 科学推理), LTEN21 Introduction to the Literature of the British Isles(英语文学21 不列颠群岛文学导论), LTEN28 Introduction to Asian American Literature(英语文学28 亚裔美国文学), MGT5 Managerial Accounting(管理学系5 管理会计)等。
交换项目最初包含的是12学分的注册费。12学分是以F1学生签证合法待在美国的最低要求,也是UCSD 给我们配备的学术顾问建议我们修读的最高学分。据学术顾问说,因为我们初来乍到,对于这里的学习和生活不甚熟悉,要是修读了过多课程,很有可能无法兼顾,陷入既花了高昂的学费、又无法充分学习的囹圄,所以在设计项目之处就设定好12学分的费用。当然我们可以额外缴纳学分费多修课程,但是她“强烈建议”我们就修12 学分就好,其他感兴趣的课程可以有选择地旁听。而且这里的12学分与我们国内的12学分不能等同来看。这里的一门课多设定为4学分,一门课程一周一般上2-3节次,有的课程还安排有讨论课、习题课和必须参加的教授答疑,所以即使只修了12学分即三门课程,也不是在国内院校修三门课那样只有三节课的意思,而是每天都要去学校进行密集学习。
我注册的三门课程都是我在反复比较后决定注册的课程,是我的兴趣所在,所以每天上课都非常开心,对内容也很着迷。
首先是LTEA120B Taiwan Films and Youth Subculture(东亚文学系120B 台湾电影与青少年亚文化),这是一门系列课,在LTEA120这个编码下有A, B, C三个分支课程,按学期不同轮番开设,分别是A香港电影、B台湾电影、C大陆电影,我这一学期恰好遇上我非常感兴趣的台湾电影,内容是青少年亚文化。教授是一位台湾出生成长美国求学的美籍台胞,有深厚的双语文学功底,也有对两个社会的深刻观察。课程围绕台湾电影史上的关键人物展开,每节课介绍一两位导演的生平、作品、其背后的历史因素和之后的社会影响、相关文学批评文章,还能看到一些珍贵节选片段。上课期间恰逢每年一度的圣迭戈亚洲电影节,教授作为台湾电影分类的主办人,且拥有丰富的台湾文化圈人脉,每年都会邀请一名知名导演或编剧到UCSD举办讲座,参加讲座和电影放映的同学还能获得相应加分(可惜我的时间不合适,没能参与这一活动)。开课前教授在Syllabus上就已经写好整个学期每节课前的要求阅读材料,一般都有上百页,要阅读4-5小时,内容与上课内容相关,每节课前会给20分钟时间小组讨论材料,整个组总结出至少三点问题提交,教授会总结出大家的问题统一解答,还会随机邀请小组到他身边面对面发问,课后还会发答题纸让我们根据阅读材料和上课内容回答问题,计入平时成绩。所以虽然课程内容十分精彩有趣,每节课前我们还是如做战前准备一样紧张地阅读、准备问题和课后小测。我所在的小组成员们来自多个族裔,专业背景也各不相同,我们平时除了交流课堂所学,还能沿着电影的场景探讨一些彼此的生活和对世界的理解,为我了解来自其他文化背景的同学提供了契机。这门课的期末是论文个人结课,为了写好论文,我们几乎人人都要预约答疑时间去教授办公室与他面谈,征求他的建议,我去的时候刚好遇上他在指导研究生的学习,在一旁静静聆听长了很多见识,而他对于我自己都不知道该怎么概括的疑惑一针见血地给予了解答,真的是获益匪浅。后来为了准备论文,我花了两天时间观看、对比、提炼论文的对象电影,边看边记笔记,联系阅读材料,之后又花了几天在图书馆整理思路和写作,对于这些早就看过的电影有了新的认识,对于论文写作也有新的认识。例如,我以往引入话题时都喜欢从自己与这个话题的渊源出发,虽然每次开头千变万化,不尽相同,但是提炼主要内容之后其实就是像“我曾经读过……,我很喜欢……所以我这次要写它”这样的逻辑,但是教授禁止我们用这样的逻辑开头引入话题,因为这其实是无意义的句子,看似要写选择这部作品的理由,其实根本没有写出这个理由是什么,“读过”与“喜欢”不是学术论点,不能用于论文开头,而应该尽量以简明语言点明接下来即将论证的几个方面,如“我认为这部作品从体裁、主角性格刻画、反映的社会背景上都有自己的特点”,再接下来逐条论述。其实在贸大的写作课上老师也对我们做过议论文训练,提过类似要求,但是一旦涉及人文类主题议论文写作,我经常都会无意识地在中心句之前套上那些“无意义”的句子,十分冗余。在教授诸如此类细致规定的要求之下,我开始反思并克服以往的惯性思维。
第二门确定注册的课是PSYC6 General Psychology: Social Foundations(心理学系6 普通心理学:社会基础)。这一门课是一位常年奔波于南北美洲进行调查的年轻老师教授的,老师不仅会分享自己的经验,还就每个话题鼓励同学们畅所欲言,积极举例、进行课堂讨论,所以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上这门课的多是大一新生,老师对于同学们适应学校教学方式和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都有详细指导。我作为这座校园的“新生”,在这堂课上也得到了老师和助教的悉心指导。老师反复讲解一些重要的学术基本知识点,例如Research Methods Review分为Observational与Experimental,而下又各自细分,知识点间的区别细细琢磨十分有趣,帮助我理清自己的思路。和新生们的交往也使我更好地融入全新的校园环境。更重要的是,这门课用科学的视角观察、总结、描述日常行为,如“群体性忽视”是如何通过人们内心对于一致性的追求、对群体行为的不加怀疑和服从、在群体中行动时对于责任的分摊和推卸而一步步发生的。考试时,有的题目中还会简单预设情景引导我们由已学理论预测人的行为,锻炼我们运用理论的能力,如“Lisa在上课的路上行色匆匆,不小心把怀抱的书散落一地,在哪种情况下她更有可能获得帮助?”,根据刚刚提到的“群体性忽视”的形成原因,可知只有在四下只有一个路人的时候,那个路人才不容易受到“群体性忽视”的影响,从而伸出援手。这门课上学到的知识解释了许多以前令我苦恼的问题和情绪,使我获益匪浅。这门课每次下课老师都会给我们一个网址,是Google表单形式的课后小测,考察这节课学到的知识,既有签退的意味也能使老师了解同学们哪些知识学懂了、哪些还薄弱,及时调整授课内容。学期中还有两次期中考试、一篇论文批评、参与学校心理系实验至少三小时(多次累积)的要求,最后以一场期末考试结课。第一次期中考试之后,老师听取大家建议,将自己的授课过程录音并上传到一个专门网站,配以PPT,供同学们复习,十分方便。
第三门确定注册的课是POLI130B Politics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政治科学系130B 中国政治)。这门课是我在选课最后阶段由于计划内的课选不上而重新物色的,虽然选得比较匆忙,但是在学习中也发现了自己新的兴趣,在阅读相关论文的过程中了解到国内外学者们如何根据数据研究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一些政治现象,颠覆了我对“政治是一门文科”的浅薄认识,认识到数据分析在学术研究中的重要作用。课堂上老师对于近代历史事件和当代中国状况的讲解客观中肯,我也有幸聆听老师请来的各位优秀客座讲师的讲座,如曾为克林顿政府效力的中国问题专家谢淑丽(Susan Shirk),能听到他们介绍自己的研究和对当代中国的观点,看到课堂上不同国家和人种的同学们坐在一起与老师进行讨论,对我而言是十分宝贵的经历。老师在开学之初就为同学们开了长长的书单,要求同学们选择阅读补充材料之后撰写读书笔记,占一定分数。整个学期每节课上课前都要根据课前阅读材料回答选择题,计入平时分。上半学期以讲解中国历史和主题讨论为主,期中考试闭卷考察名词解释和论述题;下半学期每课一个主题介绍探讨当代中国的情况,期末考试形式二选一,参与小组pre或独立撰写Response Paper,话题来自客座讲师的论文或演讲。课程所涉及话题都非常有趣,在完成作业之外学生们都会自己延展阅读,有些仅凭兴趣而阅读的论文意外成为了我期末独立论文的重要参考来源,让我觉得这门课的内容是切实地落到了自己的生活中,由此获得的满足感能够激励我进行更多的论文阅读。
- 课程
作为一个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申请项目之初我是想注册文学、哲学类课程,锻炼自己的语言文字能力和思辨能力,然而哲学类的课程在UCSD十分火爆,许多文学课也是学生满座,想要注册的学生甚至不得不坐到地上旁听,作为交换学生,选课权应该是最为靠后的,所以我没有办法选上心仪的哲学课。在先选上一门文学课之后,考察了计划之外的心理学、政治学课程,但是所幸所选也都是我所喜欢的,在这些课上也都获得了思维和语言上的锻炼。
虽然是以生物、化学、工程、计算机闻名的理工科学校,UCSD其他的学系也并非不优秀。根据泰晤士高等教育(Times Higher Education)的排名,UCSD的心理学位居世界11位,政治学23位,人文艺术居63位。
初到UCSD,必先经历的考验就是选课,历时三周,心情跌宕起伏。
申请项目之前我们就可以去UCSD选课的网站查看下一学期的课程设置、学生对该课和教授的评价打分,列出感兴趣的课程清单。等到开学,就可以合理安排自己的课程表去Triton(类似于贸大的TAS平台,而Triton此名来源于UCSD的精神象征海神护卫、波塞冬之子特里同)申请查看这门课的资源。正式上课后也会利用Triton提价作业、查看分数。
开课之前学生就可以Triton获得这门课的Syllabus和Slides,和在贸大时使用TAS平台下载课程大纲和课件是一样的,只是贸大似乎没有统一要求老师在开课前提前上传大纲,而UCSD我所接触的每门课都在开课前上传了Syllabus,有的老师还写了开学前的公开信介绍自己和自己常用的分享文件的系统(如dropbox),以便学生在开课前就能了解老师、助教、答疑时间、课程简介、推荐读物、教学安排、分数分布、期末考试或作业上交时间以及打分标准,对一整个学期的安排有更加完整清晰地认知,也可以提前知道这门课的内容到底是不是自己期望学习的,在开课前再做一次学期计划调整。
实际上UCSD的选课在上一学期就开始了,本科生们按主修和辅修专业获得不同选课权限,有不同的进入选课系统时间,拥有同一权限的学生同一时间进入系统登记课程,最晚的登记时间是本学期第一周周五,最晚退课时间是本学期第三周周五。而我们交换学生自己是没有进入这一系统的权限的,需要向负责我们学业指导的学术顾问提交有效的选课卡,请她们帮我们登记,而登记时间是本学期第三周周五。仅从进入学校选课系统的时间上说,交换学生基本上是捡本校学生的课余才能上课的,选课权限非常低。但我只用了“基本上”,是因为“有效的选课卡”上还可以做一些文章,不一定是要有课余才能获得“有效选课卡”。如我心仪的文学、哲学系,就只需要任课教授在选课卡上签名即可生效,有的教授十分亲切,即使已经没有课余,也愿意为我们交换生签字,但大多数教授看到教室满员,出于对教学质量和作业批改量的考虑,还是会委婉地拒绝签字,我们也只能表示理解,然后急匆匆改选其他课。如果赶在他们看到教室满员前,如课前去讲台上或去办公室找教授签字,成功率也会高一些。政治科学系是只需要学系办公室登录系统确认过有课余即可盖章使选课卡有效。而心理学系既需要教授签名、又需要学系办公室盖章。有些学系如工程系、计算机系、经济学系,还会建立自己的选课排队系统,只需要在那个系统上排上队就可以获得办公室盖章,得到有效选课卡。不同学系盖章时间也有所不同。规定有一些繁杂细致,但是迎新时学术顾问会为我们细心讲解,也发放手册供我们随时查阅。从开学第一天到选课尘埃落定的第三周周五,每个交换生都会目睹可看却不可选的课余随本校学生的操作而涨落,欣喜于心仪的满员课程现课余,同时又紧张或失落于这个课余的转瞬即逝,经历心情的大起大落。好不容易捱到选上课,第一次期中考试或大作业也来临了。所以一开学的心理考验非常大,“喜欢的课选不上怎么办?”“最后关头选了一门课毫无准备一去就要期中考试了怎么办?”,几乎所有人都沉浸在杳无着落的恐惧之中。这时帮助我们申请项目的与Sara老师告诉我们,其他学校的交换生选课境遇也大抵如此,不只是UCSD的问题,我们只能学会控制自己的焦虑情绪,去适应现状。但正因经历了这样兵荒马乱的开学时光,选课结束后我们每个人都好像变得更加坚强沉稳了,也更珍惜来之不易的上课机会和安安稳稳的学习日常。
- 生活
住宿上,UCSD不提供宿舍,但有两个推荐住宿服务公司,一个是寄宿家庭中介,一个是公寓中介,离学校都在公交车车程二十分钟之内。我和同学商量之后,选择的是一起租住公寓两人间。我们的公寓是两室一厅两卫生,两个卧室都是两人间,每间房都有一套桌椅、两张小床、两个更衣室和一个卫生间。四个人租客共用阳台、客厅、餐厅、厨房、洗衣间。客厅有茶几沙发电视机,餐厅是一个圆桌四张椅子,厨房很宽敞,灶台烤箱微波炉锅碗瓢盆刀叉勺子咖啡机面包机冰箱一应俱全,方便离乡甚远的我们做一些适合自己口味的食物,洗衣间有洗衣机烘干机。每周保洁人员会来做一次大扫除。住客可免费使用公寓楼下的健身房、游泳池和spa。住客们大多是UCSD的学生,所以治安也无太大问题。除了房费无需再付其他水电费用,三个月一共21024元。
平时上学公寓附近有学校的免费班车,但是周末去其他地方就需要借助公共交通了。圣迭戈没有地铁,但是公交系统发达,出行前在谷歌地图上查询到的路线也都很准确。交换生办理三个月的公交卡享受学生优惠之后的价格是139美元。
一开始吃饭多在学校的食堂,后期多在家中自己做饭。学校食堂分两种,一种是各学院设立的餐厅,一种是快餐集合地。UCSD本科生分属6个学院(college),学院选择与专业无关,区别仅在于宿舍位置和一些通识课要求不同,本科生入学之初可选择自己想去的学院。各学院宿舍散落在主校园各处,每个学院宿舍周围有配套小超市和餐厅,凭饭卡或信用卡消费(交换生无饭卡)。这些餐厅风格各异,有美式、墨西哥菜,有的也推出炒面炒饭等中国学生喜爱的特色菜单,普遍食物较精致,价格也比快餐贵一些,人均14美元左右。快餐集合地其实只有一个地方,就是位于学校中心的Price Center(简称PC)。PC里有中式快餐连锁Panda Express,有星巴克赛百味汉堡王等我们熟知的美国品牌,也有果汁店、冰淇淋、披萨、印度菜、希腊菜、日本菜等,选择多样,人均在10美元以内。PC里还有小超市、银行、书店、公用电脑和打印区。我很喜欢在PC里找个座位上自习,到了饭点就去买一份饭,一边吃一边继续学习。说到这里,即使是图书馆,也是可以带饭进入边吃边学的,而老师没有明令禁止的课堂上也可以进食,大概是考虑到有的同学课程紧张没有时间专门去食堂吃饭。有的老师还会把答疑地点定在PC,同学们可以在约好的时间去星巴克找老师问问题,气氛很轻松。
安全上,圣迭戈有海军驻守,总体比较安全,而且由于学校所在的La Jolla小镇比起市中心是较为富裕的地区,更加安全,基本上没有街头流浪汉和可疑人员。坐车上学路上遇到的也几乎都是和蔼的老人和同去上学的学生。学校里每走几步就有一个高大的蓝色报警柱,夜幕降临,远远就能看见顶上闪烁着蓝光。偶尔也能遇到在校园里开车巡逻的警察,听说如果同学们做实验到深夜,担心安全问题,可以打电话请警察送自己回家。
咨询老师之后我得知,与UCB和UCLA的相似项目相比,UCSD虽然学校的名气不及这两校,但是教学设施和师资力量并不逊色,交换生选课限制最少,且项目费用最低,离市区较远,环境是最安宁的,使得此项目拥有一定的竞争力。
- 文化
加州是华人数量最多的州,亚洲面孔众多,我们很快就能融入当地环境。在校园里行走,比在街头遇到的亚洲面孔还要多,所以在校园里也很适应。交换项目办公室为我们安排的学术顾问对我们的学习生活提供了详细的指导,每周都会发邮件给我们分享新信息,如提醒我们学期进程、介绍新活动等,也总是欢迎我们前去办公室面谈。活动覆盖的范围十分广泛,UCSD得天独厚的滨海条件是冲浪、沙滩排球、海边烧烤的有力支撑,本地学生也乐于参加与交换生交流的沙龙,办公室还偶有安排统一去附近景点,大家按意愿报名参加。我参加了去迪士尼乐园的活动,在缴纳比自己独立购票约车便宜不少的费用之后,从学校出发和各国交换生们一起搭乘学校为我们租的汽车前往离学校一个半小时车程的迪士尼乐园,自由活动到傍晚再一起坐车回学校,为我们省去不少买票租车的心力。
圣迭戈市是美国离墨西哥最近的一座大城市,历史上是墨西哥偷渡第一大港,虽近年来加强管控,这段历史已成过去,但仍保留了浓重的墨西哥风情。学校里有许多墨西哥裔同学,墨西哥餐馆也很多,在学校就能感受到墨西哥的巨大影响。城市里也有许多与墨西哥渊源深厚的景点。市区第一大换乘站Old Town Transit Center紧邻的即是墨西哥移民聚居的老城Old Town,建筑色彩鲜艳,配合南加州的明亮阳光,特色鲜明。而市区另一大景点Balboa Park是一个囊括十几家博物馆、美术馆、植物园以及动物园的大公园,其中的回廊、教堂,都和常见的昂格鲁-萨克逊白人风格不同,十分有南美风情。
滨海的地理位置使得圣迭戈拥有许多度假海滩,还有水上世界,另外颇有特色的可能就是航母博物馆了。一艘退役航母被改建成了航母博物馆,还原了各个工种的日常生活场景,还配以详细介绍,参观者可以在航母内部爬上爬下体验和想象曾经在此工作的人们的生活,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不同工种之间的暗自较劲和阶层划分,一个航母内部就是一个独立的世界,有自己的运行法则,很有意思。一旁的公园里还有一座雕塑,是按照二战胜利后摄于时代广场的那张照片所修,主人公的海军制服与身后的航母相映成趣。
圣迭戈到洛杉矶只需一个半小时车程,所以周末也很多同学来回,可以搭车前往,到洛杉矶旅行十分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