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感想评价 / 17级王学姐(伯克利夏校)

17级王学姐(伯克利夏校)

Part 1 行前准备(这一部分主要给学弟学妹们做参考)

出国前的材料准备SAS老师会提供非常多的帮助,每一个步骤都很明确,只要按时准备好就没有大问题。另外就是选完课之后最好可以查阅一下相关授课老师的资料,然后找找课程相关的视频,熟悉一下英文课堂的情况,方便尽快融入和参与课堂。有一点提醒是开学第一周还可以听各种别的课,都有机会退课重新选。

出发前到了准备环节。如果住的是学校宿舍的话,一定记得带吹风机和烧水壶。宿舍里面没有热水。学校里面也没有热水,他们是提供可饮用的纯净水。不过宿舍楼有厨房和洗衣房。厨房里面有冰箱,所以可以自己带上碗筷过去做点简单的吃的。出门可以不用带卫生纸,几乎所有的公共区域都很容易找到卫生纸。还需要的就是带些厚点的衣服,秋季服装卫衣外套什么的都可以。夏季是加州湾区一年里最冷的时候,早晚尤其冷,一般只有十来度,需要穿的厚一点。关于床单被子,宿舍会有一套床上用品,每周都可以去换新的,还有毯子,盖着基本就可以。因为本身气温不高,宿舍没有空调,盖毯子刚好。也可以自己带薄被子(空调被就够了),然后自备床单被罩。还有插排可能会有不够用的情况,国外还是比较贵的,可以自备,但必须是两孔的,否则就需要转换器了。

划重点:吹风机,烧水壶,碗筷餐具,秋季服装,拖鞋,床上用品,插排

Part 2 环境介绍

1、学生宿舍

宿舍一般是2人间或者三人间,地方比较大,有很多柜子。暑期项目中国人较多,很大概率舍友也是中国人,没有语言障碍。当然也会有一些其他国家的比如韩国,日本的学生,用英文交流也可以互相促进。欧洲的学生相对少一些,也有美国其他学校来交换的。学生公寓每层楼有一个restroom,浴室是单间,随时可以洗。公寓一楼有一个学生活动室,里面可以打台球,乒乓球,桌上足球,还有一个钢琴。空间比较大,也可以聚会聊天。还有刚刚提到的厨房,里面除了冰箱还有烤炉,微波炉等。我们住的是unit 2,恰好我的房间朝着山,景色非常不错。学生宿舍离学校大门走路大约15分钟左右的样子,如果是unit 1,还要更近一些。不过unit 2 门口有一个公交站,如果提前看好时间也可以坐公交,两三分钟就到校门口了。Berkeley发学生证的时候会顺便发一张公交卡,这张卡坐当地的公交车都是免费的。

2、教学楼

学校有很多教学楼,每栋楼的建筑风格都非常不同,里面也完全不一样,甚至每个教室的桌椅板凳,排布方式都很不一样。除了自己的教室,我很喜欢逛其他的教室,会看到很多惊喜。比如生物教学楼里面会有一些模型,物理层里面会有很多模型讲解,也可以看到一些实验装置。

3、图书馆

校园里最主要的有三个图书馆。我常去的两个图书馆分别是Doe Memorial Library和Moffitt Library。这三个图书馆在一片草坪的三面。Doe Memorial Library里面非常漂亮,古典式建筑,还有图书馆历史长廊,坐在里面像是在一座艺术殿堂里面。Moffitt Library里更多是现代艺术设计感,功能齐全实用,有专门的讨论层和安静自习层,还有各种讨论间,舒服的沙发座椅,还有单人隔间区域,在这里几乎能找到所有你喜欢的办公学习氛围。在Moffitt里面还有很多iMac用学生卡就可以免费使用,并且还有许多学校电子资源,正版软件,都可以直接用,非常方便。

4.萨瑟塔

美国几乎每所高校都会有自己的一座钟塔。伯克利的塔叫萨瑟塔,也非常漂亮。每到整点就会奏乐。周内每天下午三点半之前都可以拿学生卡免费上去。在塔上可以看到不仅是学校,小半个伯克利市的景色,包括湾区码头也尽收眼底。另外也可以看到远处的山景,非常美丽。

5、实验室

伯克利分校一边靠山,而山上就是著名的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oratory。可以去北门坐上山的校车,也是免费的。到了山上,视野更加开阔,看到的萨瑟塔也是小小的一点。景色也更漂亮,而且良好的生态环境也孕育着更多小动物,在路边看到小鹿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实验室机密性较高,如果有幸在这里做暑研,就可以进去参与项目。

6、校园周边

校园里面到处是草地,草地绝对算是美国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处可见躺在草地上看书,吃饭或者和好友聊天晒太阳的学生。因为夏天加州很少下雨,每天阳光充足,草地也不会很潮。而且草坪上还会遇到很多小松鼠,一点也不怕人,有时还会过来跟你要吃的。还有不同种类的鸟也常常光顾。

街道上有很多餐厅。Telegraph Ave有一家中国商店,J-Town,想念家乡吃的了可以来这里买点零食或者方便面,甚至还有老干妈和自热小火锅。

如果住宿舍参加了膳食计划,学生卡里会有点数,除了在食堂可以用,还可以去学校的咖啡店和golden bear超市使用。

Part 3 学习生活

1、关于选课

因为我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计算机一些主要必修课课时要求很高,Session D会有一些Python的数据分析课程。我选择的两门课是认知科学导论和技术与心理:互联网革命与虚拟自我的兴起。其实我当时选完课是有点忐忑地,感觉可能会和我的专业相去甚远,可能会对我帮助很少,包括当时刚到伯克利也犹豫过要不要换课,而最终的结果我还是觉得自己收获的远比我期望的高。

2、 关于老师

暑期课程有时并不全是伯克利本校的老师,可能会有一些其他学校的客座教授。比如我心理学课程的老师就是斯坦福著名的心理学教授Elias Aboujaoude。所使用的课本也是他为完全作者编撰的。认知科学导论的老师是本校的教授Linda Isaac。这两个老师我都非常喜欢,上课气氛很好,课堂是真正交给学生的主导的。心理课上老师的切入点永远是一些我们非常熟悉的例子。而且大家总能据此联想到更多东西,每个人都有表达的机会,老师一定会确保没有人有comment或者新的例子,才会继续往下进行。虽然把主动权交给学生,但是他会认真听完每个学生的想法,然后给予一定的回复,由此将话题深入,到更加专业的理论部分。而认知科学作为一门较为抽象理性的学科,老师的风格是鼓励学生提问。她第一节课就告诉我们,“ Question is more important than the answer. ” 她也非常善于鼓励每一个提问的学生,大家提的问题天马行空,任何即使看起来匪夷所思的问题,Linda都会很兴奋地和同学一起讨论。这种上课的氛围是和国内上课形式相差较大的。Linda每周的assignment是一篇一页以上的小论文,主题一般围绕这周讲的内容,自己发挥的空间很大,这个论文就是一个发表自己看法的很好的平台,Linda每篇都会亲自看,然后及时给予反馈。这种作业比分数更重要的意义是它在引导你对问题主动地进行自己的思考和猜测,这无关对错,因为思考过程本身就是比结果更重要的东西。从这一点上说,我就慢慢明白为什么伯克利可以出这么多诺贝尔奖的获得者。

3 、课程中的自我提升

3.1 认知科学

认知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认知行为的课程,也正是因为人类认知行为的复杂性,认知科学成为了一门跨学科的高综合的学科。我记得在我办签证的时候,那个白人签证官问我,我在母校主修的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为什么要去伯克利学习认知科学。我当时的回答是,我当初学习计算机是为了以计算机为工具为大多数人建设更好的世界,而认知科学可以让我更加了解人类的思维,更加了解人,才能让计算机为人的服务,走得更远。当时可能这个回答也起了一点作用,让我顺利通过了签证。不过当我真正学完这门课回过头来写这篇总结时,我才觉得这门课远比我之前想象地要复杂得多。

第一节课就让我深深地被这个学科吸引,它综合了心理学,哲学,人类学,神经科学,语言学和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看似分崩离析,似乎各个领域都只能浅尝辄止,其实是找到人类作为高等生物所谓独有的“思维”背后的奥秘,以及探索其究竟是如何将复杂的学科联结起来的。我记得我最兴奋的一节课是记忆模型。其中一个比较经典的模型是Atkinson and Shiffrin。

3.2 技术与心理学

这门课我最初报的时候纯粹是对心理学的一点好奇。但它让我学会的和引起我思考的远比我想象的要多得多。互联网发展彻底颠覆我们生活,在一片歌颂声中很多东西悄然改变。社会的快节奏发展,当代人的焦虑,压抑等等是互联网伴随而来的。而在这门课上,无数的数据和例子刺激着我,让我不得不开始思考当今的互联网运营模式背后的问题。我们看到了它带来的巨大利益,但引导发展的人心态可能已经渐渐发生了改变。我忽然发现,这是我们计算机人必须要思考的问题,网络世界甚至可以说是一种价值观的重塑,我们这些互联网人未来做的,对这个世界的影响可能比我们自己以为的还要大,我们站在怎样的角度,应该考虑的问题,是至关重要的。

4 、关于考试

其实我觉得在这个过程中收获的比这张成绩单意义重要的多。我心理学是有两次考试,一次论文。到我写这篇总结为止,论文的成绩还没有出来。我第一次考试前,并不熟悉考试的形式,以为和国内差不多,就是一些选择填空和固定大题,准备的不是很充分,方向也不太对,所以成绩并不理想,只有81。但考完一次我就慢慢明白了哪些是重点,也清楚了考察形式,所以第二次拿到了96分。认知科学导论拿满了所有小论文的分数,最后期末考试拿到了40分(满分50),最后九十分。结果总体还算不错。